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货源分类
猫狗爱好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综合资讯专题 >  投资近10亿!玛氏亚洲最大宠物食品工厂投产,我们和Boss们聊了聊 专访单杨院士:未来生物合成食品如何改变人们的胃口


投资近10亿!玛氏亚洲最大宠物食品工厂投产,我们和Boss们聊了聊 专访单杨院士:未来生物合成食品如何改变人们的胃口

发布时间:2024-10-21 12:34:13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投资近10亿!玛氏亚洲最大宠物食品工厂投产,我们和Boss们聊了聊 专访单杨院士:未来生物合成食品如何改变人们的胃口 

投资近10亿!玛氏亚洲最大宠物食品工厂投产,我们和Boss们聊了聊

文:何丹琳

全球最大宠物食品公司玛氏的在华产能最新迎来了大升级。

本周三,这家旗下经营着宝路、伟嘉、美士、希宝等知名宠粮品牌的制造商宣布,2020年底动工建设的玛氏天津宠物食品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占地11万平方米,是玛氏在亚洲最大的宠物食品工厂,也是玛氏全球最大的现代化宠物食品工厂之一。

“目前,我们已投资近10亿人民币,未来我们根据工厂的建设规划,将会继续在研发、创新、新产线建设等方面进行持续性投资。”玛氏宠物营养中国区总经理任嘉实在现场交流时向小食代表示。

玛氏天津宠物食品工厂

作为全球第二大宠物食品市场,中国的“毛孩子”数量近年来还在持续增长,这使得不少食品巨头都在重金布局这一被视为拥有巨大潜力的赛道。在“中国智造”的加持下,玛氏接下来又将如何出招呢?我们一起来关注下。

投近10亿

“我们非常重视中国市场,选址天津开设宠物食品工厂首要是为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但也不排除未来出口的可能性。所以,对玛氏来说,这是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一项重大投资。” 任嘉实告诉小食代。

玛氏宠物营养中国区总经理任嘉实

这家已投资近10亿人民币的新厂规划有干粮、湿粮和零食生产线。小食代了解到,目前,干粮生产线已经顺利投产,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启动零食产线,未来还会增加投资引进湿粮产线。

“猫粮、狗粮我们都会生产。”玛氏天津宠物食品工厂总监刘新表示,在干粮领域,该公司的产品主要有高端(如希宝、美士)和主流(如宝路、伟嘉)两种产品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天津工厂投产,玛氏旗下的高端宠粮品牌美士的全护营养猫粮系列也首次在中国市场实现了本土化生产。

“过去几年,我们通过进口的方式把美士带到中国,得到了很多中国消费者和宠物的喜欢。”玛氏宠物营养中国市场部负责人池冰表示,在实现本土化生产之后,无论是从供应速度、产品溯源,还是食材新鲜度上,美士都能够为中国宠物主们提供更好的体验。

这也是玛氏在华投建的第三家宠物食品工厂。资料显示,最早在1995年,玛氏中国在北京怀柔投建了其在中国的第一家宠物食品工厂,随后于2008年在上海设立了第二家宠物工厂。

“玛氏天津工厂的特点有三个,质量先行、智能化先行和可持续发展先行。” 玛氏天津宠物食品工厂总监刘新介绍称,质量方面,新厂符合玛氏工厂全球统一标准管理,实现全程可追溯。

在智能化方面,新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智能制造系统、全流程数字化追溯系统等方式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透明化和柔性化。“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在线监测,我们能够实时调整生产参数,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风险。”刘新表示。

在可持续方面,新厂推行中水、雨水回收,循环利用减少浪费,并采用太阳能发电以及高能效设备,以达成节能减排的目标。此外,针对原料采购,玛氏宠物借助Ecovadis平台对供应商的规模和行业属性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包括可持续采购能力,由此来减少集体碳足迹。

灵活响应

很显然,加码本土化生产,将使得玛氏能够加速产品创新的落地,更灵活迅速地响应多样化的本地需求。

“我们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目前中国宠物食品市场体现出多元化、高端化消费者趋势,我们也会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创新。”任嘉实提到,在过去几年中,玛氏一直在扩大高端产品线的布局。

为了敏锐捕捉到中国消费需求变化,池冰表示,玛氏宠物营养的中国管理层每个月都会花一些时间,到宠物家长的家里去做家访。“我们不仅仅是去看数据,而是真实地去观察,他/她到底是怎么喂养宠物的,然后去听他/她与宠物之间的故事。”

玛氏天津宠物食品工厂市场总监池冰

当然,数据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尤其现在处于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有非常多高效、快速的手段,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想法。”池冰表示。

基于本土洞察,这家宠物食品巨头通过撬动其丰富的全球研发和产品资源来快速创新。“我们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来匹配玛氏的全球资源,实现本土化的创新。”任嘉实告诉小食代,同时,更大的规模化潜力也很重要,“我们也会专注于那些不仅能匹配中国消费者需求,还能够‘迁移’应用至其他市场的创新项目。”

而作为重要的生产环节,新厂将加快玛氏本土化创新“从创意到货架”的落地速度。据玛氏方面介绍,天津工厂智能化系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生产计划,实现柔性化生产,并提供多品类、多种规模的灵活供应。

玛氏天津宠物食品工厂总监刘新

“接下来,我们陆续会有新产品的推出,特别是基于消费者更高端、更高肉(注:即肉含量更高)、更美味的需求去定制产品。”刘新表示。

千亿赛道

在中国,宠物食品早已成为一门“千亿级别”的生意。

国海证券2023年发布的研报显示,宠物食品是目前宠物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2021年规模达1282.35亿元,较2019年增长13.53%。贝恩研究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宠物食品市场规模或达1500亿元。

“从2017年开始,中国宠物市场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根据外部零售监测及内部数据预测分析,2017年至2023年,宠物食品大盘年复合增长率在15%左右。”玛氏方面指出。

更重要的是,这一赛道仍有巨大的增长机会。

一方面,中国的宠物数量持续增长。根据欧睿国际联合亚宠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宠物行业蓝皮书:2023中国宠物行业发展报告》,未来五年,犬猫数量预期将从2023年1.9亿只增至2.1亿只,其中猫的数量预期将超过1.1亿只。

“‘猫经济’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现在宠物猫的数量已经超过宠物狗,而且还在持续增长。希宝和美士这两个品牌,就是我们在看到‘猫经济’蓬勃发展之后,从全球引进的两个主力做猫粮的品牌。”池冰告诉小食代。

另一方面,对比国外,中国市场的卡路里转换率(注:宠物所摄入的能量中,由加工宠物食物商品提供的能量所占的比重)和宠物犬猫渗透率(注:饲养犬猫的家庭数量占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因此,小食代介绍过,这一赛道近年来也成为了不少食品大公司看上的新增长点,并纷纷进军宠物食品市场或加大在华有关业务投资,如雀巢、健合、通用磨坊等。有意思的是,距离玛氏天津工厂数十公里远的地方,就坐落着其“劲敌”雀巢普瑞纳的宠物食品工厂。

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玛氏认为,创新仍是关键所在。“在差异化策略上,我们强调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和独特卖点,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推出更多创新产品。”

不过,该公司又强调,并不会为了进行差异化而一味的追求产品上的“新奇特”,而是回归到宠物最基本的需求——营养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工艺、配方、口味和形态上的创新。

在被问及当下消费者支出越发谨慎的大环境,宠物食品的高端化趋势是否有受到影响,玛氏是否会面临更大的价格竞争压力时,池冰向小食代表示,确实看到中国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

“但我们理解,物有所值并不仅仅指价格,整体上消费者在追求的是,如何能够让他/她和他/她的宠物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观察到这个核心趋势是没有变的。”她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需要用更精简的成本来实现更高的质量。所以我觉得本土化采购和生产提供了很多优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对质价比很有要求的消费者。”池冰表示。

发布于:广东


专访单杨院士:未来生物合成食品如何改变人们的胃口

人造肉、合成蛋白、二元化碳合成淀粉……越来越多的新成果、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出,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断改变着人们对食物的定义和认知。

食品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增长的人口、脆弱的生态,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地球有限的土地中,能否真的生产出足够所有人生存的食物?科技的进步,是否可以让食品的生产摆脱对环境和土地的依赖,甚至从第一产业变成第二产业?生物合成细胞工厂,能否解决未来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工程专家单杨。他表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通过工业化技术生产食物的可能越来越大,更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生物合成技术,或将改变人类未来的食物获取模式。

单杨院士(左三)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观察试验结果。受访者供图

生物合成,人类未来食物新的生产途径

新京报:近年来,人造肉、酵母蛋白等生物合成技术不断出现,你认为,这些新兴的技术,是否会改变食物获取的模式?

单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人类生产食物的能力不断提升,但代价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同时要开垦更多的耕地。这样的模式,要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会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另外一种选择,能不能改变食物生产和获取的方式,通过工业化的细胞工厂合成模式,用更少的资源生产更多的食物,摆脱对环境、土地、各种农业投入品的依赖呢?这就是生物合成技术,当前,生物合成引起了全球各国的重点关注,为什么?以食品领域来说,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危机、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挑战,使得人们对食物供给安全与营养健康更加担忧,在未来,食品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生物合成则为未来食品的生产和供给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新京报:生物合成技术和传统农业相比,仅仅是食物获取的方式不同,还是食物本身也有不同?

单杨: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是把食品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三种技术高度融合,生产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食物,它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变革了传统食品工业制造模式,以后获得这些食物,不需要农田、果园及牧场种植和养殖,1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就相当于户外5万亩土地获得的食物量,这是农业发明一个重大的变革;第二,使人、地球更健康;第三,可以应对人类面临的食物挑战,在稳定的环境中,用生物合成生产更多食物,解决食物匮乏的问题。

绿色健康,满足健康新的需求

新京报:你提到生物合成更加健康,能否介绍一下,怎样才是更健康?

单杨:现在的技术,可以通过生物合成,生产和转化很多食品组成的成分。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这些温室气体,已经可以合成淀粉。我们还可以将各种合适的原材料,转化为肉类、乳制品、脂肪等。这种方式首先是对环境更友好,更能帮助我们维持较好的生态环境,举例来说,细胞培养肉当前已有国外企业进行生产,其中一家公司,和传统的畜牧业相比,生产同样的肉,用水减少了87%,土地资源减少96%,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减少89%。另外一家公司的用水减少99%,土地资源减少93%,温室气体排放减少90%。所以说它是非常有前景的绿色生产方式。

新京报:工业化往往代表着高效,在供给能力上,未来的食物生产,效率是否也会更高?

单杨:我们知道,传统农业生产,会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也会因为自然灾害而造成损失。而且,它的周期很长,一年种一季,或者两季,但生物合成是工厂化生产,不受这些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比如一家以色列公司,通过生物合成技术,生产普通牛奶的成本比传统畜牧业低40%,生产效率却比奶牛高20倍,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水资源使用得也更少。

新京报:对人们来说,这些食品和普通的食品有何不同?

单杨:生物合成可以合成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物质,这意味着,传统的食物可以通过生物合成制造,很多传统食物中比较少或者没有的营养元素,也同样可以合成。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对食物和营养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比如到八九十岁,人对营养的需求肯定和四五十岁不一样,一些抗氧化的物质、功能性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从自然界大量获取比较难,但现在都可以用生物合成技术解决。

未来趋势,将短板转化为机遇

新京报:当前,合成食物技术发展中,有哪些热点或重点?为何它们会是热点和重点?

单杨:举例来说,一些健康食品、功能性食品,是生物合成中普遍受重视的,比如生物合成黄酮类化合物。众所周知,人到了40岁以后,各种自由基多了,要依靠植物多酚、黄酮类物质去抗氧化,这也是我们当前在生物合成技术攻关中的重要方向之一。过去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关键的酶,在生物合成黄酮类物质方面,有了比较好的进展。再如当前热门的姜黄素,这是一种天然的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消炎、抗癌、抗糖尿病等生物活性。还有麦角硫因EGT,是优良的抗氧化剂。再如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可以延缓衰老等等。

新京报:我国在生物合成技术方面进展如何?

单杨:当前,我国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第一个是芯片,其次就是生物合成。这也是我们需要奋起直追的领域。和生物合成技术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在底盘技术上还有短板,这也是当前我们被卡脖子的地方,但同时,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来说也是机遇,我觉得可能有三方面的机遇:第一,新食品原料与功能食品原料创新;第二,解决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比如有些新型甜味剂、风味剂、抗氧化剂、防腐剂,可以不依赖化学合成,通过生物合成生产绿色安全食品配料;第三,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问题,如替代蛋白,当前我国在蛋白质供应方面还有缺口,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大量进口,而通过细胞培养肉、微生物蛋白、微藻蛋白等合成,可以有效改变这样的局面。

新的技术,带来新的伦理问题

新京报:合成食品的消息近年来每每引发关注,同时也有许多新技术得到突破,距离真正的产业化还有多远?

单杨:当前,大部分生物合成食品的技术,都还在研发阶段,比如细胞培养肉,确实已经在技术上实现了,但成本还很高。其实,生物合成技术在药物上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如果药物价格相对比较高的话,人们可以接受,食物则不行,毕竟是日常必需品,价格过高,是很难市场化的。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进一步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实现产业化。其实这并不难,就好像早期的汽车、手机、电脑,刚开始价格都很贵,功能也很简单,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变得又便宜又好。随着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这样的变化未来也会更快,相信不用太长时间,生物合成的食品也可以实现。

新京报:新的技术,往往会带来新的社会伦理问题,比如克隆、虚拟现实等,都是如此,生物合成食物的领域,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

单杨:相对来说,生物合成技术的伦理问题没有那么明显。而且,可以预测的是,生物合成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很多好的变化,比如食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会变小。从另一方面来说,它所面临的伦理挑战,更多在食品安全、技术的可靠性、营养价值的丰富和多样性等方面。而要应对这些未来的伦理问题,一方面,要对新技术的发展速度有所准备,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这不仅是为解决新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也是为了新技术更快更好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做更多的科普宣传工作,让人们正确认识一系列新兴的技术和领域,知道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也会更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未来食品的认知程度和接受度。

新京报首席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杨利

发布于:北京?

责任编辑:
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
热门阅读排行
© 猫狗爱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