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货源分类
猫狗爱好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综合资讯专题 >  探店经济千亿市场,就业新宠还是商家新困扰?未来如何规范发展? 脱单市场带火“王婆经济” “网生代”年轻人相亲从线上走向线下


探店经济千亿市场,就业新宠还是商家新困扰?未来如何规范发展? 脱单市场带火“王婆经济” “网生代”年轻人相亲从线上走向线下

发布时间:2024-10-21 11:59:32  来源:网友自行发布(如侵权请联系本站立刻删除)  浏览:   【】【】【

探店经济千亿市场,就业新宠还是商家新困扰?未来如何规范发展? 脱单市场带火“王婆经济” “网生代”年轻人相亲从线上走向线下 

探店经济千亿市场,就业新宠还是商家新困扰?未来如何规范发展?

探店经济,蔚然成风。

在社交媒体风靡的今天,网友们热衷于分享美照,种草心仪店铺;博主们则通过亲身体验,为大众揭示消费陷阱。然而,当打卡文化日益盛行,部分商家却开始对此表示不满,甚至明确拒绝以拍照为主要目的的顾客。这背后,既有商家对经营秩序的维护,也有对消费体验质量的考量。

从江苏某咖啡店的“劝退”声明,到故宫博物院等古建筑场所对商业拍摄的严格限制,这些举措无疑给如火如荼的打卡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探店打卡内容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供需两端的信息差,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真实的购物参考。然而,当打卡行为变得过于泛滥,甚至影响到商家的正常运营时,问题便随之而来。

随着“生活服务体验员”等新工种的设立,探店打卡逐渐走向职业化,分享经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在此背景下,我们如何确保分享的节制与尊重?如何平衡消费者的分享需求与商家的经营权益?又该如何推动打卡文化的健康发展,让其在规范与自由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思考与探讨。

就此,针对这些热点话题,日前我做客《北京新闻广播》,分享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以下是节目干货总结,今天分享给大家(有补充)。

-----这里是分割线----

1、主持人:顾客主动在店内拍照打卡传播,是许多店主“求之不得”的事,一些商家开始明确拒绝“没有边界感”的打卡拍照行为,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是否反映了社交媒体时代的新矛盾?

丁道师:凡事都得有个度,有个边界。越界的行为不仅会给商家的经营带来困扰,也会影响店内其他消费者的正常消费体验。

比如,有些探店博主长期占据店铺的黄金位置进行拍照,而且这种行为并不能带来明显的消费提升。这样一来,不就影响了商家的生意吗?同时,这种拍照行为也可能干扰到其他用户的餐饮体验。更严重的是,它还可能会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因为你在拍照打卡的时候,可能会把其他人的面部信息、个人形象通过社交网络散播出去。如果你没有经过其他人的同意,这样就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所以说,商家禁止这种没有边界的拍照打卡行为,也是在维护店铺作为公共空间的秩序和规则,防止个人隐私被过度侵犯。

从社交媒体时代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反映了新矛盾的出现。一方面,社交媒体为商家提供了广阔的宣传平台,使得口碑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强。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催生了“打卡文化”,部分顾客过于追求在社交媒体上的展示和认同,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规则和秩序。这种矛盾在商家和顾客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2、主持人:网友对探店打卡这一行为的态度,可以说是复杂且多面的,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积极影响,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在您看来,打卡拍照行为为何会引起部分商家的反感?是否存在过度商业化或干扰正常营业的情况?

丁道师:这个话题正如我们前面所讲,当打卡拍照行为越界时,会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它不仅会影响到商家的正常经营,干扰日常运营和消费者的正常消费体验,还可能对其他消费者的隐私和肖像权造成侵犯,带来相关的法律法规风险。此外,一些特殊的场所,如博物馆、酒吧、餐厅等,拥有原创性、独创性和艺术性的设计,这些设计受到版权的保护。未经许可进行拍摄,可能涉嫌侵犯版权。因此,有些商家会明确拒绝探店主播的拍摄行为,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确保店铺的正常运营。

3、主持人:移动互联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您认为,打卡、拍照、围观的边界在哪里?

丁道师:简单来说,就是有法律法规就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法律法规的就遵守相关的公序良俗。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并践行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是你的自由,但这份自由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或危害到他人的利益。每个人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制地扩张,以至于侵犯到他人的权益。在进行打卡拍照时,我们应当尊重商家的经营权、其他消费者的权益以及场所的秩序和规则,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4、主持人:应该看到,探店打卡也有正面积极的效应。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平台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探店经济。从探店打卡的正面影响来看,探店打卡内容如何帮助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建立联系?它对促进消费有哪些积极作用?

丁道师:虽然我们今天提到探店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它的价值和贡献大于问题和缺陷。

本质上来说,探店经济是这几年兴起的“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典型新经济模式,为行业两端贡献了巨大价值。

仅仅抖音一个平台,在2022年一年就通过达人探店为商家增收295亿元,同比增加7倍。2023年前三季度,,探店更是为中小商家带来729亿元的经济收益,抖音58万达人通过探店获得稳定收入。再算上快手、小红书、微博、B站、视频号等平台,探店经济成长为千亿级的新经济大产业。

那么,探店打卡内容如何帮助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建立联系?

首先,强化真实且有质量的探店内容是核心。探店内容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必须具备质量、生动性和趣味性,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将流量转化为持续的客流和良好的口碑。因此,让真正专业的人来做这件事情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深入挖掘商家的特色和亮点,以真实、客观的态度呈现给消费者。

其次,商家和平台应鼓励探店博主与用户进行互动。通过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建立良性的互动和连接,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忠诚度。这种互动不仅可以加深用户对商家的了解,还能促进用户之间的口碑传播,吸引更多潜在顾客。

最后,探店博主应成为商家经营的智囊团,给商家建设性的建议。他们凭借丰富的探店经验,往往能更清晰地洞察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因此,博主可以向商家提供建设性的建议、指导和参考,帮助他们优化菜品、提升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反向指导不仅有助于商家改善经营策略,还能进一步提升探店内容的价值和影响力。

5、主持人:近年来,探店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就业选择。在抖音上从事探店的人群中,40岁以下占比超过44%。探店也为三线及以下城市人才,特别是女性群体提供更多就业选择。抖音上的探店达人女性居多,占比59%;此外,近六成探店达人生活在三线城市及以下,探店已经成为低线城市就业的“蓄水池”。您如何看待探店打卡对促进就业的积极影响?

丁道师:仅抖音一个平台,在前三季度就为58万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若将视野拓宽至全平台,包括小红书、快手、微博、视频号等,那么受益的人数无疑会大幅攀升,100万肯定都不止。这无疑彰显出探店打卡内容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它不仅为平台创造了经济收益,更为上百万计的人员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它促进了内容的多样化和创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众多有才华、有激情的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这些创作者通过探店打卡内容,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消费观念,还为消费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加明智的消费选择。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鼓励探店打卡内容的创作和发展。通过提供更多的支持政策和资源保障,激发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探店打卡内容向更高质量、更有趣味性的方向发展。

6、主持人:7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新一批新职业信息,其中,在“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增设了“生活服务体验员”新工种。从“生活服务体验员”这一新工种的出现,我们能看出探店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丁道师:这同样可以被视作灵活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网约车、在线外卖、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无数人获得了施展抱负、创业创新的宝贵机会。在这一波变革中,生活服务体验员这一新工种应运而生,成为互联网时代灵活就业大军中的一员。

互联网,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与变革,为数以亿计的人们提供了灵活就业的广阔舞台。根据官方数据,当前已有超过2亿的灵活就业群体,他们在这片新兴的领域中找到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实现了自我价值。

生活服务体验员作为灵活就业群体的一部分,通过探店打卡等内容创作,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消费参考,也为商家带来了可观的商业效益。他们的存在和发展,为整个经济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7、主持人:未来,探店行业如何进一步走向规范和健康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丁道师: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探店达人和商家的权利义务关系,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商家合法权益。执法部门应继续加强对探店行为的法律规制和查处力度,确保探店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各大平台应继续探索和完善自治举措,如发放倡议书、制定平台公约等,明确探店达人和商家的行为规范及合作流程,减少模糊约定,降低纠纷风险。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和算法优化,加强对探店内容的审核和监管,打击虚假宣传、恶意差评等违规行为。

另外,国家层面已经通过发布新职业信息,将“生活服务体验员”(即探店达人)纳入正式职业范畴,这是行业规范的重要一步。未来,应继续完善这一职业的身份认证体系,确保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发布于:天津


脱单市场带火“王婆经济” “网生代”年轻人相亲从线上走向线下

■八姑姐主持的相亲活动现场。

■天河公园相亲角。

■八姑姐主持相亲活动。

■佛山说媒大赛现场。

年轻人说,有“熟人社会”背景背书的相亲局更让人放心

年轻人说,只要能脱单,不论线上线下,哪个可行就哪个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思维的转变,此前被唤作“老土”、颇遭年轻人排斥的“相亲”逐渐变得可以接受。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重回舞台的开封王婆,被有脱单诉求的年轻人围得水泄不通;与此同时,广东本地的线下相亲交友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有专家认为,“附近”一度让有“网生代”之称的年轻人忽视,甚至是无视,如今,线下相亲备受单身青年们追捧,从“附近的消失”逐渐转为“附近的回归”,体现了现在年轻人择偶方式、婚恋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的变化。

PART 1

相亲正流行

从线上到线下 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相亲

年轻人真的恐婚吗?真的不愿意相亲了吗?2024年3月15日,民政部网站公布的《2023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在连续8年结婚登记人数下降后,2023年登记结婚人数回升,全国结婚登记数为768万对,同比上涨了约12.4%。同时,据世纪佳缘发布的《2022-2023中国男女婚恋观报告——70后-00后“三观”洞察》显示,超五成00后接受相亲找对象,而且跟上一代人相比,他们开始相亲的年龄也越来越早。数据显示,70后男性平均从26.4岁开始相亲,女性平均从25.4岁开始相亲;而到了00后这一代,最早从20岁就开始相亲。此外,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发布的《中国爱情服务行业独立市场研究》显示,2016年中国爱情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人民币,到2026年将增长至2.1万亿元人民币。而在三大细分行业中,婚恋交友行业和恋爱社区行业在未来仍将保持较高速的增长,预计2026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10.9%。

新快报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在“剩男”“剩女”并不少数的当今,对相亲从排斥到接受,是时下大部分适婚年龄青年男女的心理。在记者走访的年轻人当中,十个有八个表示“愿意走进婚姻”“可以接受相亲”。从事金融行业的李小姐有车有房收入不菲,然而如今已经33岁的她还是单身。从前李小姐的想法是随缘,“能遇上,早就遇上了”,现在的李小姐很耐心平和地接受亲友团的“帮扶行动”,“我也希望有亲友团为我壮壮胆,跟跟眼,把把关。”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29岁从事广告行业的女汉子李笑(化名)在父母和闺蜜的安排下,进行了两场相亲见面会。单身90后阿田,大厂游戏程序员,“五一”放假第一天也在大姑妈的安排下,与大姑妈邻居的侄女相亲。两人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向记者坦言,内心曾经有点反感“相亲”这一操作,认为“相亲”等同于“老套”,“需要相亲”约等于“没人要”。后来他们慢慢改变了看法。李笑说,相亲也是为爱情创造缘分,“可能很多人都是奔着结婚才去相亲的,但是我主要觉得它能拓宽朋友圈,我相信相亲也是可以一见钟情的。”阿田也表示:“每个人都向往一段命运的邂逅,但现实生活中哪来那么多浪漫爱情故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伴侣,自己也要多努力。”

从被动到主动 年轻人相亲正成为刚需

新快报记者浏览各大社交平台,发现相亲话题亦是人气十足。在相关相亲话题下,有人吐槽自己奇葩的相亲经历,也有部分年轻人通过相亲脱单后,吐血写下“相亲必备宝典”“相亲实用小技巧”“相亲的十点干货”,指导后来者如何从“被动相亲”走向“主动相亲”,进而获得成功。

据某拥有3000万月活跃用户、新型兴趣社交社区平台旗下Just So Soul研究院,于2023年发布的《Z世代婚姻观调研》显示,Z世代年轻人(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爱情,其通过对1618位年轻人用户婚姻观的调查,发现超过八成年轻人渴望结婚,为提高脱单概率,他们会主动通过社交软件、线下活动以及传统的相亲方式来寻找真爱。

广州越秀区民政局结婚登记处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透露,70%的人找到另一半,都需要他人帮助,大家对相亲的态度正发生变化。广府婚俗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八姑姐”,20多年来当红娘,撮合了1000多对青年男女成为情侣,其中有很多走进婚姻殿堂。“近来有特别多的人找我帮忙介绍对象,每天各种朋友、亲戚介绍过来的就有五六十人。”八姑姐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相亲的需求是很大的,情感和经济一样,均属于刚需。

PART 2

相亲新常态

相亲更“理性” 真爱要找,相亲费也要考虑

有意思的是,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理性,寻找真爱的同时,也会考虑成本支出,对比不同渠道的“相亲费”,并从中选择“便宜”的相亲渠道。同时经历过线上和线下相亲的湖南小伙张欢(化名),大学毕业4年,现在广州轻纺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他表示:“以前我觉得网恋成本低,结果往往出人意料。现在,面对面相亲,一顿饭钱、两张电影票费,更让人心里踏实。”张欢透露,自己第一次网恋,为期2个月便花费5000多元,各种节日费、礼物费、午餐投喂费,不知不觉便花出去了。

1996年出生的王思路(化名)从事媒体行业,早年在湖北一家电视台工作,目前在北京一家演出公司担任企划。按理说,长得颇为标致的她,接触的人又多,应该不愁婚嫁。然而,大学毕业与初恋分手后,她一直单身至今。为了脱单,她积极接受身边亲朋好友安排的各种相亲局,也尝试通过婚恋平台寻找另一半,“当时是在某相亲网站免费注册的,注册之后,一堆红娘不断联系我。最终选择了一个红娘牵线,选定8000元套餐,三个月内相看7个优质男,不包结果。”忙碌3个月之后,结果是没有结果,“也不是说这些男的有多差,但是没成事,8000元说没就没了,还是有些心疼。”在王思路看来,自己更信任熟人介绍的相亲,“熟人介绍的,成不了恋人,很多时候也会成为朋友,就当拓宽交友圈。”

33岁的陈舒(化名)是今年才踏上了相亲之路,因为不好意思麻烦身边人介绍,朋友圈又比较窄,一心想脱单的她开始接触一些相亲平台,“交费成为会员,权限比较多;不交费的话,需要通过使用积分才可以看到别人的资料。这些信息真真假假,需要自己去分辨。”陈舒告诉新快报记者,她其实也没太期望能快速找到对象,因为她身边有个好友,在相亲平台注册了几年,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我们都比较谨慎,不想交费太多,担心被骗。都是抱着试试的心态。”

这个“五一”假期,潮汕女孩阿青(化名)和相亲对象修成正果,在双方家人见证下举办了“订婚仪式”。今年35岁的阿青告诉新快报记者,五年来,她相亲了不下50次,如今的男朋友是通过朋友介绍的。“自从30岁开始,家里人就不停地催婚。我在深圳工作,爸爸妈妈在潮汕老家就帮我张罗,我基本每个月要回一两次老家,跟各种相亲对象见面。”阿青说,家人和自己都不大相信网恋之类的线上相亲,“家里是通过当地的媒婆帮忙介绍,每见一个相亲对象,不管成还是不成,都要给媒婆200元介绍费。这些年相亲也花了一笔费用,但是家人觉得还是值得的。”阿青认为,相比线上婚恋平台的花费,线下相亲的费用还是可控和合理的。

万物皆为“媒” “软性相亲”成为年轻人新宠

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过去,男女婚配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来,经家人、朋友、同事介绍,又有了公园相亲角的出现。再后来,相亲从私人领域进入公众视野,又衍生了报纸征婚、婚姻介绍所、相亲网站等,而2010年扎堆的电视相亲节目,更是将相亲从“小小的私事”放大到“大大的社会”。今年已经走到第15个年头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亲需求依旧旺盛,迄今已有12000人来这个节目相亲过。

随着时代进步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万物皆可为“媒”——“云相亲”“视频直播群面式相亲”“剧本杀相亲”也相继出现。此外,民间相亲近年来也打开更多“脱单盲盒”,传统的相亲角也与时俱进。在杭州,有人在夜市摆个摊位,花一元钱就可获得一名异性的联系方式,也可以将自己的联系方式放入盒内;在苏州,有人主理一家“脱单便利店”,4年间成功牵线千余对男女……活跃在城市的“相亲摊”打开了新的空间。

不少年轻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相亲呈现一个开放的心态——只要能脱单,不论线上线下,哪个可行就哪个。不过,话又说回来,年轻人的确被层出不穷的“网络相亲诈骗”热搜给吓到了。他们认为,如今的互联网很便捷,但“虚拟”属性太强,越来越让人感受不到“生活感”和“信任感”。于是,在解决人生大事这个问题上,有“熟人社会”背景背书的线下相亲局,更让人放心。记者走访发现,为找寻真爱,时下的年轻人积极开拓线下活动。除了接受亲朋好友“一对一”的相亲局,还热衷于参加各种趣味性强的“脱单派对”,形式包括剧本杀、周末组局打羽毛球、露营漂流、野外徒步、观影分享会等。

自称“新媒人”的贺雪岚(化名)告诉记者,身为保险讲师的她,机缘巧合下兼职当起了“红娘”,半年里已促成10对年轻人走进婚姻。贺雪岚透露,自己之所以能促成相亲成功,采用的是“软性相亲”方式,即安排相亲当事人熟悉的三五好友相聚,进行小规模的联谊活动或者社交局:一起去看画展,一起烧烤,或者相约一场短距离的郊游,“相亲嘛,最紧要的是大家相处的时候轻松舒服,这样的‘软性相亲’成功概率很大。”

PART 3

相亲在广州

线下相亲活动为何火起来了?

门槛低、选择多、效率高、氛围好

今年“五一”假期,“相亲+文旅”竟成了新的流量密码。一度在全网走红的开封“王婆”告假一个月后,于5月2日重回舞台,当天《王婆说媒》持续了近80分钟,众多年轻人带着明确的“脱单”诉求,源源不断涌入景区。据悉,因游客量较大,景区启动限流措施。此外,全国许多景区也纷纷效仿,于“五一”期间推出以交友为主题的活动,广东多地也举行了各种“相亲+”跨界融合活动。其中,佛山创意产业园“25H说媒大赛”自启动以来,成为了年轻人社交的新风尚。据悉,该相亲活动带动整个园区客流,五天假期累计吸引客流量超过65万人次,日均超过13万人次,同比去年增加18%。

记者于“五一”假期结束前夕前往“25H说媒大赛”现场,晚上八点多,现场人气甚旺,两小时的说媒大赛,一共9对嘉宾上场,有货车司机,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最终赛事共促成3对嘉宾成功送花(牵手)。园区方面表示,佛山创意产业园自4月8日以来已连续举办25期说媒大赛,来自佛山乃至大湾区的青年男女纷纷奔赴而来,撮合近100对单身青年成功牵手。来自广州的崔先生告诉记者,网上看到说媒大赛有佛山版《王婆说媒》之称,于是动了过来看看的心思,“开封太远了,于是就近来到佛山。”他笑言,自己今年32岁,经营一家杂货铺,不过到了现场有点胆怯不敢上舞台相亲,“下次想拉上兄弟一起壮壮胆。”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各地线下相亲活动的火爆,侧面印证了年轻人在择偶渠道和择偶形式上的变化。不少网友表示,线下相亲活动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们既具有“媒人”的传统特点,又具有互联网的社交属性,更重要的是门槛低、选择多、效率高、氛围好。

线上婚恋网站被王婆们干翻了?

天河公园相亲角依旧火热

相亲角被很多人吐槽“老土”,然而,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广州最大的相亲角——天河公园很是热闹。假期第一天下午三点,记者前往天河公园。只见现场人来人往,众多中老年人为自家孩子相亲,张贴“寻缘”相亲信息,相互咨询交流。住在员村附近的罗伯坦言,为了帮27岁的女儿小荷物色对象,自己来天河公园相亲角十多次了,“刚才跟几个家长聊了,哎,都是帮女儿找对象的,要想找到合适的男生难啊。”罗伯说,自家女儿小荷不愿意来现场,但倒也不反感父亲张罗相亲。

另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阿姨告诉记者,“五一”假期自己特意从武汉赶来帮儿子寻找另一半。她说,她的儿子是1986年出生的博士海归,如今在广州工作,因为一直忙于学习和工作,至今未恋爱过。记者现场所见,前来相亲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不过代为相亲的家长们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自家孩子对相亲是接受的,只是没空或者不大好意思前来。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线下相亲活动红红火火,线上婚恋网站却日渐式微,有网友更调侃道,“线上婚恋网站被王婆们干翻了!”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世纪佳缘、珍爱、百合网和对缘婚恋平台四大巨头APP月活用户1309.5万人,不足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专家看法

“王婆经济”出圈背后:

线下相亲火热,这是年轻人“理性的回归”

就现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和相亲现状,新快报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人类学者周如南。在周如南看来,从社会历史维度来看,人们结婚的意愿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将之放置于最近五年甚至十年,却有所回升,“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婚恋态度也在变化之中。如今年轻人的婚恋意愿,可谓是‘大范围下降,小范围回归’。”另一方面,如今的适婚人群多是独生子女,两个人结伴过日子,在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经济压力会相对小些,“譬如从养老来说,2个人赡养4个老人比1个人赡养2个老人,压力相对小一些。”

周如南说,现阶段正进行着“传统的发明”——人们开始再度重视传统,重视家庭生活,但又有所不同,“从前,结婚是年轻人的必选项,到了适婚年龄就一定要成家立业。现在年轻人选择结婚,则是因为‘我需要’,为了让自己生活质量更高。可以说,对于年轻人来说,从前结婚是压力,现在则是一种主动选择。从前是没有选项的选择,现在是有多个选项的选择。”

从火了的“王婆经济”到各式“脱单派对”,如今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线下相亲。周如南表示,人们相亲方式以及情感链接的变化,从地缘关系到业缘关系再到趣缘关系,背后折射的是时代变化。他认为,前些年,互联网高密度嵌入年轻人的生活,由此催生出一个社会学现象——“附近的消失”。线上社交的便利性,让人容易忽略周边的世界。现在,线下相亲的火热,尤其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接纳传统相亲,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附近的回归”,重拾附近也是重拾生活本身,“这同时也是年轻人‘理性的回归’,相亲的时候知根知底,也是解决风险的方式之一。”

■统筹:新快报记者 梁燕芬

■文图: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谢源源 梁燕芬

发布于:广东?

责任编辑:
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
热门阅读排行
© 猫狗爱好网